2020年上半年度装配式建筑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2020年上半年我国装配式建筑政策、标准发布情况,项目案例和项目热点情况,可以看到与往年装配式建筑发展对比有明显提升。在此基础上,如何让政府、建筑业企业、构件厂、相关服务机构更好的联动,如何通过创新机制提升装配式建筑更好的发展也是各级地方政、企业关注的重点。
针对2020年上半年度装配式建筑发展情况,能感受到还是与全球范围内欧洲、日本等先进地区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四大方面。
(一)技术体系仍不完备
目前行业发展热点主要集中在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住宅,框架结构、双皮墙、钢结构及其他房屋类型的装配式结构发展并不均衡,无法支撑整个装配式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虽然预制混凝土结构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由于内外墙板竖向构件的钢筋套筒连接技术要求高,对构件精度、安装精度要求特别高,误差累积超差后对于安装速度和质量安全都有明显影响。
套筒灌浆技术要求高,需要专业的灌浆工人和设备来进行全方位保障。目前在建筑行业粗放管理模式下,灌浆是否密实,缺乏有效的检测方法,这也造成连接后建筑的整体质量存在安全隐患。2018年南京套筒灌浆案例就是一个典型的不良示范。这也导致该体系在大范围的推广中遇到阻碍。
预制装配式建筑存在较多的连接节点,保证这些节点的质量是确保预制装配式建筑质量的关键,目前节点的做法对承载力和刚度的要求可较好地实现,但延性往往达不到要求。
为了解决我国装配式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国内部分企业先后参加了“中欧建筑工业化论坛”、“C-syspro高品质联盟”,通过与欧洲的深入交流,干式螺栓连接技术、双层墙体系、HyBrid技术体系的引入,或许将逐渐解决中国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不完备的尴尬处境。
(二)质量管理标准规范支撑不够
不论是什么行业,想要得到可持续发展和良好的运营条件,一定离不开稳定的一体化管理体系。装配式建筑项目一体化管理体系是一个完整的链条,包括开发、生产、运输、施工等多个方面的共同组织,而组织模式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核心所在,只有一个稳定的组织模式才能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装配式建筑标准体系发展滞后,缺乏对质量管理的统一规范,从而使得装配式建筑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受到制约,可见要想装配式建筑可持续发展下去,就必须对建筑做一体化管理,才能确保设计、构件生产、施工、管理得到有效的保证。
目前在企业层面,国家拥有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信息化等一系列管理体系认证规范和标准;产品层面,拥有CE认证、3C认证等明确的检验检测认证规范。但是针对装配式建筑行业目前在质量、管理等方面的认证还处在起步阶段。
2018年,由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导,中建协认证中心主编的《建筑行业 装配式建筑企业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正式启动,计划2020年底发布。该体系要求的发布将帮助装配式建筑企业告别无专项质量管理体系的时代。2018年,由中国标准化协会主导,中建协认证中心主编的《构件厂星级评价标准》正式启动,计划2020年底发布。该标准也将为构件厂提高质量,提升效率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三)企业成熟度有待提高
装配式建筑企业大部分由传统建筑施工企业或者钢铁生产企业转型而来,在管理方式、技术应用方面相对保守。同样也是因为目前装配式建筑整体经济效率不高,造成部分单位还处于观望入场的态度。对于装配施工企业来说,施工技术、施工组织、成本控制综合成功的案例相对缺乏,施工单位的综合成熟度不高。对于构件厂来说,虽然不需要大规模的现场施工,但对设备采购、构件养护、场内倒运等环节需要进行较多的一次性投资。
在企业管理方面,单独推动中间环节改变,而上下游企业不改变,那么跟上下游的沟通的信息就要再多一次转换,反而增加了太多工作量。所以在企业上下游联动方面需要更加紧密,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产业链健全的方式实现自身的一体化全过程管理;相对轻资产运营的企业可以通过联盟的方式建立统一管理或运营机制,实现平台化的一体化全过程管理。
(四)行业发展与人才供给不匹配
装配式建筑从设计、生产、装配、信息化管理等各个环节都需要有专业的产业工人、专业的技术人员和专业的管理人员,从方案设计、项目开发、到制作构件,运输、现场测量、吊装、连接等各道工序均要求具有较高的技术力量和管理水平。但目前由于企业育人机制问题,造成大量专业人员流失;第二,企业吸引力不够,对于专业人才的管理、待遇仍延续传统模式,造成新生力量不足。
二
2020年下半年度装配式建筑发展思路
(一)发展思路
1.完善技术管理标准
当务之急是要通过国家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国内骨干企业开展基础研究和标准规范编制工作,落实预制建筑通用结构体系的基本设计施工要求和控制要点。建立和培育一批专业公司开展预制混凝土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积极开发预制建筑施工的配套材料和施工机具,以促进各种专用预制结构体系发展。我国现有的技术和标准体系还不完善,需进一步加强标准规范编制工作,指引装配式建筑迈向更好的明天。
高标准、严要求、专业化等是装配式建筑实施的关键,要对预制构件的制作和施工提出较严格的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未来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也必须避免走过去技术经济性较差、式样单一的老路。当务之急,研究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一体化、加快建造速度并降低成本的工作成为重中之重,故而,应该大力发展和推动装配式建筑一体化建设。
2.丰富产品种类
考虑到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可高度集成的特点,预制构件应充分体现建筑设计的功能、性能等各项要求,预制建筑可将外墙的保温、装饰等要求集成为保温装饰一体化的墙板,保持预制建筑的多样化和标准化协调统一。应制订认证管理办法,采用机械化水平较高、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预制工厂取代目前无质量保证且分散的小厂,鼓励预制工厂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流水线,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完善运输安装过程服务;实现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鼓励发展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梁板类构件、高质量多功能要求的外墙挂板、叠合梁板类构件、清水混凝土构件、装饰混凝土构件等产品。
3.搭建全产业链信息化平台
今后世界装配建筑必将实现全产业链信息化的管理与应用,通过 LAE、CAE、BIM 等信息化技术搭建装配式建筑工业化的咨询、规划、设计、建造和管理各个环节中的信息交换平台,实现全产业链信息平台(WICIP)的支持。" 意大利建筑师勒 · 柯布西耶指出," 以‘现代信息化’促进‘可持续装配建筑工业化’,是实现装配建筑产业全生命周期和质量责任可追溯管理的重要手段。"
随着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以人工智能(AI)、BIM、物联网、装配式建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主要特征的建筑工业4.0时代正席卷全球。装配式建筑行业正在迎接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大潮,这将从根本上改变整个装配式建筑行业的工作方式。新思维和新技术不断推进建筑领域革新,敦促包括装配式建筑在内的建筑行业完成跨越式的变革。
装配式建筑是以绿色发展作为理念,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建筑工业化为核心,以信息化管理为手段,以全产业链管理作为发展方向,以建筑工程质量和效益为基础,以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为最终目标。因此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信息平台化是装配式建筑行业的重要组成要素。
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信息平台的主要实现目标:
◆提供以部品部件为基础的构件云和协同工作软件平台,以BIM数据为基础,搭建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的BIM信息库。
◆在技术层面实现基于BIM的设计、生产、装配全过程信息集成和共享。提高装配式建筑项目的协同效率,提升全产业链效率、质量。
◆在管理层面实现装配式建筑实施全过程的成本、进度、合同、物料等各业务信息化管控,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提高建造效率和效益。
◆高效管理和利用建筑数据,摆脱信息不对称,让信息能更快速的传递。
◆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不断优化信息平台功能,提高装配式建筑整体信息化应用水平。
4.融合智能AI等先进技术
目前世界建筑业劳动力资源越来越紧缺,特别是装配建筑的施工现场,需要吊装、搬运、装配和连接等大量工人。
日本、德国和美国建筑界正在致力发展智能化装配模式(IAM),以大量减少施工现场的劳动力资源;其出路是不断发明推广机器人、自动装置和智能装配线等,同时创新采用附加值高的装配式构件与部品,使施工现场不再需要更多大量脏而笨重的体力劳动,这种智能化装配模式比以往建造模式大大节约了人力资源,同时可以缩短工期提高施工效率。
(二)解决思路
目前,我们在尝试利用一种装配式建筑产业联盟的方式开展相关工作,希望通过联盟的方式实现中欧装配式建筑技术引进与转换,其本质是,要形成一套具有经济、高效、灵活、模块式等优势的技术体系,并能够在实践中广泛应用于装配式建筑项目。因此在技术转移过程中形成一种创新的机制,是奠定新技术的实践基础,实现新技术的迅速推广应用。
1.欧洲SySpro 建筑工业化高品质建造联盟
欧洲SySpro 建筑工业化高品质建造联盟成立于1991年,是欧洲建筑工业化领域的创新联盟,联盟从最初的预制构件生产企业联盟,发展成为今天集设计、自动化生产、施工一体化的企业联盟;从一开始每年只有100万立方米左右的预制构件产品,到如今每年3000万平米建筑总承包项目及额外200万立方米的构件供应;如今欧洲SySpro会员遍布德国、法国、卢森堡、比利时、奥地利、意大利、荷兰等在欧洲装配式建筑技术发达的国家。
2.借鉴欧洲成立C-SYSPRO联盟机制的创新性作用
在欧洲SySpro联盟的启示下,中建协认证中心发起成立了“C-Syspro中国建筑工业化高品质建造企业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旨在通过发挥产业技术联盟的作用,实现高品质构件设计制造安装施工及检测等流程优化,提高流程效率,提高产品质量,持续技术体系进步。
C-Syspro中国建筑工业化高品质建造企业联盟涉及到装配式建筑项目的整体产业链各个环节,创始成员企业包括:北京中建协认证中心有限公司、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住总万科建筑工业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建协认证中心有限公司、利勃海尔机械(徐州)有限公司、中欧云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美好建筑装配科技有限公司。
在产业技术联盟的平台上,技术转移的创新机制得以更加全面的发挥高效作用,具体包括:
(1)信息化
欧洲SYSPRO联盟在90年代末期,欧洲人工高企,企业效率要求高时,组织全联盟技术人员的力量,在欧洲率先推动设计软件公司Nemenschek和生产软件公司SAA一起打通了从CAD-BIM-ERP-CAM设计到制造的数据流,成员内部可以使用统一系统配置的主控计算机调度设备的排班和运行,人工只在设备运行有问题时进行干预。这个划时代的行为极大的提高了建筑工业化的效率,推动工业化建筑在欧洲市场上快速发展。
这种信息化的方式对技术转移的创新机制有着极大的借鉴作用,目前C-Syspro联盟已经拥有并使用了国内及国外不同层次的信息化平台,并且已经开展致力于在国内打通从CAD-BIM-ERP-CAM设计到制造的数据流的数据平台。
(2)共同技术提升获得市场认可度的提升
◆联盟针对市场对装配式建筑质量的提升,成立技术团队率先引进欧洲高品质认证标准,推动所有成员参与装配式建筑高品质检查认证工作;
◆在绿色建筑节能保温的市场环境下,联盟内部集体积极引进转换吸收来自欧洲的双层保温墙及相关连接技术的zhuanli;
◆在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的危机中,联盟也推动强制标准的不断进步,包括减少自然骨料和钢筋的使用,使用建筑垃圾替代自然骨料,以及碳纤维取代钢筋等;
◆建筑工业化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需要用市场化,体系化的思维去思考,产业技术联盟的发展,能够给出一条建筑工业化市场化解决体系问题的路线。
从建筑技术来看,装配式建筑数据化的综合规划设计是工业化目标实现的至关重要阶段。数据应集成城市规划要求、建筑结构设计、生产过程控制和物流、装配条件,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日后工作的重复修改,从而影响整体发展效率。
同时,建筑体系全过程工业化,一定要避免装配式建筑体系和现浇施工体系并行,两套不同体系同时用于建筑施工中,就意味着双倍的成本和组织管理投入,对于质量管控和建设速度的提升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3)市场化
目前全国的预制工厂发展布局除中西部大城市外,主要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不均衡现象比较突出。由于缺乏总体规划和科学论证,PC工厂投资建设呈无序扩张状态,许多工厂任务严重不足,而个别地区像北京、上海由于政策力度大,鼓励配套政策全面,预制工厂任务充足,短期供不应求,而这也主要是构件生产工期不均衡,工程建设的计划性差严重影响预制工厂的运行效率导致。
而研究欧洲Syspro联盟在发展后期,针对市场需求不平衡,生产工厂产能如果按照最、大化投资,产能的过剩,直接可能导致企业亏损。因此联盟为各家会员企业统一定制订单信息化对接系统,对接甲方如房地产公司等业主,系统分为标准构件订单和非标准特制构件,在会员竞争的同时,也可以很好的进行会员内部产能调配等。同时组建物流信息化平台,组织联盟内部成员共同的物流优化管理体系,组织会员进行生产经验交流,个别地区还组建构件共同仓储中心。市场优化机制是降低投资风险,提高建筑工业化成功的必要条件。
(4)人才培养
要实现建筑工业化体系化、市场化,除了优质的产品作为基础外,必需有内部人才的保障,才能可持续发展。因此联盟内部员工能力建设及提升必须和其它各方面同步提升,联盟的成员公司会定期组织并派遣各合作领域的服务供应商和专家,共同研究并开展联盟内部员工能力提升方面工作,以确保联盟各部门员工业务能力的不断提升。
这种以联盟为主体,联盟各成员公司整体为平台,整合合作领域的服务供应商和专家,共同进行联盟内部员工能力提升的方式,具有一些优势:
◆可以使得联盟内部员工的能力提升范围更加完善;
更有针对性的满足联盟发展需求;
◆能够将各服务供应商和专家的理念、优势、创新直接通过人才培养过程,以产品和服务的形式,积累到联盟中,形成联盟不断更新的产品和服务;
◆直接进行市场化工作,而这也是服务供应商和专家所乐于见到的,是一种共赢且直接面向市场的产品和服务更新方式,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方式和业务发展方式。
在我国往往由政府职能部门或行业协会来进行这种模式,由于政府职能部门或目前行业协会市场化效果往往不足,而只有具备在行业中达到领先的企业作为成员公司,主动对接众多的服务供应商和专家的平台性公司或机构,且以市场化为目标时,这种人才培养方式才能够真正做到共赢,从而使得积极性和持续性得到保障。
产业技术联盟的内部员工能力培养,是市场化实现的重要基础和方法,其本质是将联盟内成员企业及各服务供应商的市场目标达成一致,通过对成员企业及各服务供应商的服务及产品进行市场能力的研究,将这种市场能力作为其团队内部成员能力提升的目标,直接将联盟内成员企业及各服务供应商的服务和产品进行更新和市场发展,达到市场目标一致、能力方向一致、业务推广一致的目的,在不反对内部竞争的同时,也能够形成合力,共同提升行业竞争力和行业整体水平。
联系地址:德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红都路956号
联系电话:0534-2109518
传真:0534-2109698
邮箱:haitian968@htjdkj.com
李经理:18963003578
微信扫一扫
WECHAT SC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