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明日起实施!听专家从六个方面全面解读!
来源: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委员会
本期为大家分享“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委员会2020年学术年会”专家演讲内容。
欧亚明: 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分享题目: 学会标准《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解读
本文由智建网根据活动现场采访及录音整理并发布
版权归原作者,转载须注明出处
年会现场,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委员会颁布实施学会《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该评价标准为我国建立了工业化建筑评价体系,填补了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空白,将为我国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为此,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欧亚明在活动现场从编制背景、编制情况、主要内容、主要特点、评价工作、主要问题共六个方面对改评价标准做了详细解读。
一、标准的编制背景
中国建筑几千年的发展历史,秦砖汉瓦就是最/好的写照,但在技术、管理、材料等方面缺乏创新,导致发展落后,直到1978年,国家明确指出“用大工业生产方式来建造工业民用建筑”,由此建筑工业化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现浇混凝土技术也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开始广泛应用。整体来看,目前我国的建筑工业化水平仍然较低,机械化进程尚未完全实现。建筑业相较于其他行业,无论是信息化水平还是工业化水平,都较为落后。要想跟上先进国家的发展水平,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什么是建筑工业化,也迫切需要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建筑评价体系,制订并实施统一、规范的评价标准,才能发现问题、找准方向,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引导促进传统建造方式向工业化建造方式转变。
目前,在我们的认识里还普遍存在一个误区,认为装配式就是工业化的全部。其实工业化的内涵要丰富很多,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工业化建筑评价也需要做到标准化、系统化、科学化。评价标准本身也是标准化的体现,而标准化也正是工业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所以说《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是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重新编制非常必要。
二、标准的编制情况
(一)编制组构成
主编单位: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共计19家(如下)
(二)编制过程
* 2018年4月,中建科技有限公司向中国建筑学会提出团体标准《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编制申请;
* 2018年6月,中国建筑学会发布《2018年中国建筑学会标准研编计划(第/一批)》名单,批准同意《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进入研编阶段;
* 2018年12月20日,在中建科技有限公司组织召开了《标准》编制组成立暨标准研编工作会,标准编制工作正式启动。随后一年多时间里,编制组先后共召开了三次研编工作会议,在标准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讨论修改,形成了《标准》初稿。
* 2019年7月,在中建科技公司的长春、福州、深圳三个实际工程项目开展了试评工作。北方工业大学专门组织编辑了信息软件“工业化建筑标准评价平台”通过对项目的试评后,又反复修改完善了标准内容和分值权重,形成了征求意见稿。
* 2019年8月,在发展委员会网和年会上公开征求意见,并向25位专家和企业定向征求意见,反馈意见近80多条。
* 2019年10月,编制组对反馈的意见进行了认真梳理和汇总,同时对标准进行了认真修改,并完成对征求意见稿的修稿,形成《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研编稿),上报中国建筑学会批准。
* 2019年12月,中国建筑学会印发《2019年中国建筑学会研编计划(第三批)》,同意《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项目的正式立项编制;
* 2020年4月,按照《中国建筑学会标准管理办法》和《中国建筑学会标准编制工作流程》的要求,完成了《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送审稿),并提请专家进行会议审查。
* 2020年6月,形成报批稿。
* 2020年10月,《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通过评审,正式发布。
可以看到,标准制订过程中,编制组结合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现状,开展了《工业化建筑项目关键评价指标及方法》的课题研究,主要是针对当前国家和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出台的有关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或计算细则,进行了深人系统研究,通过学习、参考和借鉴,提出适合对工业化建筑进行评价的指标和方法。
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实际情况,针对工业化建筑的设计、生产、施工和管理等方面又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和资料收集,起草了《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主要问题进行了反复讨论和修改,最终完成了本标准的编制。
(三)意见及处理
2019年8月,在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委员会信息网上以及学会年会期间,面向全国公开、广泛地征求意见。同时,编制组定向发出《标准》(征求意见稿)文本文件25份,征求意见的对象主要包括各地方建设主管部门、有关设计院、研究单位和施工企业及有关专家等。
编制组共收到各地方行业主管部门及施工、建设、监理等单位多位专家的修改意见85条。编制组对修改意见及时进行了汇总,共整理出修改意见59条,经编制组对意见进行逐条讨论,共采纳修改意见22条,部分采纳9条。
三、标准的主要内容
(一)总则
编制目的:推动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促进传统建造方式向现代化建造方式转变,规范工业化建筑的评价,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效率和效益;
适用范围:适用于民用建筑的工业化程度和水平的评价,工业化建筑的评价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二)术语
对工业化建筑、预制率、装配率、建筑部品、集成式厨房、集成式卫生间、全装修、一体化装修、一体化设计进行了定义。
(三)基本规定
1、一般规定:(4条)
* 评价对象:工业化建筑的评价应以单体民用建筑为评价对象。
* 基本条件:申请评价的项目应符合标准化设计、工厂化制作、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的工业化建筑基本特征。
2、评价方法:(8条)
* 评价指标体系由建筑设计、工程建造、信息化应用、管理与效益四部分指标组成,每部分指标均包括主控项、评分项与评价方法。
* 主控项一票否决,有一条指标不满足主控项规定,则不应评价为工业化建筑。
* 两阶段评价,分别进行设计阶段评价和工程项目总体评价。
* 总分不应低于60分。
* 建筑设计、工程建造、信息化应用、效率与效益四部分指标,分别设定为100分。
* 总分值计算公式:
Q=a1Q1+a2Q2+a3Q3+a4Q4
* 各部分权重值:
图:工业化建筑评价各部分实际得分的权重值
* 工业化建筑评价结果分为A级、AA级、AAA级三个等级。设计阶段、建造过程、管理与效益每部分指标的实际得分值均不应低于 60分;当总得分不低于60-74分、75-89分、90分以上时,分别评价为A级、AA级、AAA级。
(四)建筑设计评价
1、主控项(4条)
* 施工图设计文件应能充分体现标准化与一体化设计方法的应用。
* 项目主体结构预制率应不低于20%。
* 建筑部品装配率不低于50% 。
* 非砌筑的非承重围护墙体和内隔墙的应用比例均不应低于70%。
2、评分项与评价方法(3条)
* 评分项与评分规则
包括:设计方法、集成技术、主体结构预制化程度(预制率)、建筑部品装配化程度(装配率)四大部分。其中:设计方法包括:设计策划、标准化设计、一体化设计、深化设计及其指标。集成技术包括:结构集成技术、外围护结构集成技术、室内装修集成技术、机电设备集成技术及其指标。
* 评价方法
(1)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预制构件类型应包括:承重墙(叠合墙、模壳墙)、延性墙板、外挂墙板、 柱、支撑、梁、屋架、桁架、楼(屋)面板、楼梯、阳台板、空调板、女儿墙,并根据以下公式和要求计算预制率:
预制率计算公式:
(2)当钢结构、木结构建筑满足楼板全部采用免支撑、免模板技术条件时, 预制率得 20 分。
(3)建筑部品类型应包括:(6种类型),按下式计算装配率:
某一建筑部品的应用比例,即某一建筑部品的装配量(面积、数量或长度)占该建筑部品总量的百分比。
图:建筑部品类型与应用比例计算规则
(五)工程造价评价
1、主控项(3条)
* 建造过程能充分体现工厂化制作、装配化施工的程度和水平。
* 项目应应采用全装修建造方式,装修施工过程和方法应符合本标准的相关规定。
* 项目在设计、生产、施工等全过程具有一体化的组织实施方式。
2、评分项与评分规则(1条)
* 评价项包括:建造方式、专项施工技术两大部分。其中:建造方式包括:工厂预制、装配施工、装修施工、工程管理。专项施工技术包括:成型钢筋制品自动化加工技术、机械整体爬升模板技术、预制楼板安装工具式支撑技术、集成附着式升降脚手架技术。
(六)信息化运用评价
1、主控项(2条)
* 评价项目设计阶段全专业应采用 BIM 技术建立建筑信息模型。
* 评价项目在设计、生产、施工的各阶段均应建立信息管理系统。
2、评分项与评价方法(1条)
* 项目信息化应用评分项与评分规则应符合文中规定。评分项包括:设计阶段、生产阶段、施工阶段、总体要求四部分内容。设计阶段包括: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构件图设计;生产阶段包括:工厂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构件生产信息数据库;施工阶段包括施工过程信息模型、竣工验收信息模型;总体要求及对应用基础的综合评定。
(七)效率与效益评价
1、主控项(2条)
* 项目采用工业化建造方式的相关工法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明显。
* 项目建造过程建立节能、节水、节材和建筑废弃物管理制度,并具有相应数据记录和节约效果分析。
2、评分项与评价方法(1条)
* 项目在建造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工程效率和效益,其评分项包括:人工与效率、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两部分内容。人工与效率包括建造工期和人工用量;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包括节能效果、节水效果、节材效果和环保效果。
(以上内容为整理概要,具体细则请遵照原文件规定)
四、标准的主要特点
(一)方向明确。
本标准最/大的特点就是坚持新型建筑工业化方向不动摇,以引导促进我国建筑工业化水平为己任。通过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建筑评价体系,制订并实施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规范工业化建筑评价,提高建设工程质量、效率和效益。
(二)具有前瞻性,先进性。
由于本标准早在2018年4月即筹备启动,向学会申请编制,且对于包括对信息化、工业化的融合,总承包管理模式的应用,装配率等问题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评价方法,所以能够在近期国家政策出台后实现无缝对接。同时具有适当的超前,考虑现实情况、重在引导。
(三)科学评价。
北方工业大学作为参编单位,通过开展《工业化建筑项目关键评价指标及方法》的课题研究来确定评价体系,相关指标与权重的,通过广泛调研、试评价,保证评价体系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基本可以杜绝前期执行过程中,确实有比较功利的投机做法,确实出现了唯装配、为装配的问题,钻政策的空子的做法。
(四)注重实效。
考虑到经济性,无论德国还是日本,都是主要使用预制加现浇。一切不以提高综合效率和效益为目标的工业化都如同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
(五)适用范围广。
本标准适用于采用工业化建造方式的各类民用建筑的评价,包括居住建筑和各类公共建筑。结构类型主要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建筑等,其它类型结构体系的建筑可参照执行。同时,对于一般单层和多层工业建筑,当符合本标准的评价原则时,可参照执行。
(六)继承与发展性。
国标实施经验,兼顾客观实际与发展的不平衡,提出了系统、均衡、适当超前的指标体系,重在引领方向、指明路径,培育工业化的思想、方法和技术的集成应用,旨在发挥工业化建筑的综合优势。大类划分合理,预制率、装配率分开,各部分指标可分可合,调低了设计权重,增加了生产施工与信息化的权重,弱化了竖向承重构件的应用比例,没有刻意强调装配率。
(七)抓大放小,化繁为简,可操作性强。
根据建筑工业化的内在要求和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的现状,坚持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在难以量化或需要的地方,充分发挥专家的经验,化繁为简,提升评审效率,避免为了评审而评审。我们注意到,有些地区的评价计算规则看似合理,但其实繁琐无比,对于细节的过分追求适得其反。为了简化计算,我们遵循了各类部品对于装配率贡献一致的原则。
形式上也进行了简化,更加清晰。原来的表格多达18个,后面整合为4个评分规则表,一目了然。每个部分都是100分,根据权重汇总,不会因为分值过低造成分值分配不合理。
(八)增加了主控项,对于关键指标,实行一票否决。
(九)以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装配式技术奖为平台,协调统一、相互支撑,通过评奖实践不断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积累经验、迭代升级。
(十)技术管理双轮驱动。
对已证明行之有效的典型技术应用也进行了规定,管理给与了高度重视,包括对于总承包管理模式应用等,都进行了规定。
(十一)建立了配套的信息化评价工具“工业化建筑标准评价平台”,提升效率和准确性。
五、标准的评价工作
我们根据该评价标准相应条款和计算方式对长春市台北阳光新区项目、福州市食品检验检测实验楼项目、北方工业大学“工业化建筑标准评价平台”进行了工业化建筑评价,从实践中结合具体项目的属性和特点给与科学计算,根据实践反馈该标准对项目的整体评估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六、标准的主要问题
* 个别评价要点的可操作性,还有待通过评价过程和工程实践进一步检验,通过建筑工业化未来发展逐步走向完善。
*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条件、发展水平等各地均有很大差异,部分问题很难做到统一,尚需要通过一定的发展阶段得到认识和统一后,才能逐步完善和解决。
* 偏重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钢结构建筑等在有关条款上针对性尚弱,尚需在以后的标准修订中进行完善。
* 新型建筑工业化可以说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没有太多的样本和成型的经验参考。本标准中个别部分的分值、权重的确定还带有主观意识,条款难以定量,尚需要通过工程实践进一步检验,并在以后的标准修订中进行完善。
* 地下部分目前还没有纳入评审范围,但是国外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经验,今后将随着相关标准规范的完善,逐步纳入。
* 还有一个敏感的遗留问题,原来争论比较大,就是现浇混凝土结构算不算工业化建造方式。我个人认为,要辩证的看、区别的看。尽管现浇方式具备机械化的特点和成本低廉等优势,但由于露天作业易受天气影响,作业条件、质量等与工厂不可同日而语,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但最近中建三局研发的住宅造楼机模糊了这个边界,通过现场工业化的方式,实现扬长避短,这丰富了我们对于工业化的理解。如果可以达到工厂相当的作业条件,可认为是等同于装配式,建议通过一个系数来进行调整。后期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个问题也一定能够达成共识。
如果用孩子成长的比喻来总结我对本标准和工业化的看法,可概括为十六个字:基因强大、营养全面、教育有方、全面发展。
希望可以通过标准化测评,为建筑业做个体检,找出问题并加以强化,以便随着政策红利逐渐退坡后,能够主动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调节作用,才能保证工业化建筑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