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发展情况研究—深圳篇
40年来,深圳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谱写了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壮丽篇章。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深圳市建设行业发展不断迈向新台阶。2017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首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时,深圳市就榜上有名且为广东省唯/一入选城市。总体来看,在经历了2002年至2009年起步摸索阶段、2009年至2014年加速发展阶段、2014年至今扩面提质阶段后,支撑深圳市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政策体系基本建成、标准体系逐步完善、项目建设陆续铺开、产业配套日益成熟、人才队伍初具规模,在全国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中具有一定代表性。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政策体系基本建成。近年来,深圳市已连续出台《关于加快推进装配式建筑的通知》《EPC工程总承包招标工作指导规则》等15个重磅政策,构建了刚性约束与鼓励激励并举的政策体系。在刚性约束方面,深圳市明确了一定年限内装配式建筑的实施范围,建设项目类型从居住建筑逐步覆盖到公共建筑、工业建筑等。在激励措施方面,通过提出3%面积奖励、三分之一提前预售、资金扶持等“一揽子”措施,充分调动了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中国建筑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姜绍杰表示,新形势下传统建造方式转型升级势在必行,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是大势所趋。基于深圳在装配式建筑领域的创新实践和示范效应,大湾区内的很多城市均在政策引导、标准制定与技术推广方面,逐步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体系。
标准体系逐步完善。2009年,深圳市发布了全国首部装配式建筑地方标准《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2012年,《深圳市保障性住房标准化设计图集》发布;2019年先后完成了《深圳市建筑工程铝合金模板技术应用规程》等10多部地方和团体标准。
经过多年来的持续努力,深圳市在装配式建筑领域的标准体系基本涵盖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建造、验收等建造全过程,初步形成了以国标为基础、以地标为支撑、以团标为补充的多层次标准体系。发展装配式建筑初期,在缺乏国家评价标准、各地普遍追求高预制率的情况下,深圳市率先提出用预制率和装配率(两率)双指标评价方法,将现场工业化技术纳入装配率计算,该做法后来被全国其他城市纷纷效仿。
长期关注装配式建筑发展的业内人士表示,在众多地方版本评价标准中,深圳市结合国家评价标准发布的《装配式建筑评分规则》,创造性地提出标准化设计、主体结构工程、围护墙和内隔墙、装修和机电、信息化应用5大技术评分项,实现了从主体结构装配化向机电设备、装饰装修装配化的全面延伸,切实反映了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初衷。
项目建设逐渐铺开。2015年,深圳市装配式建筑建设总规模为48万平方米,2019年这一数据则为2400万平方米,5年增长50倍。2020年上半年,深圳全市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57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近100%,占新开工总面积的30.7%,与此同时,装配式建筑总建设规模近3000万平方米。值得一提的是,在规模不断增长的同时,深圳市装配式建筑质量也在持续提升。其中,哈工大深圳校区项目获得鲁班奖,库马克大厦项目获得粤钢奖;裕璟幸福家园等11个项目获评广东省级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占全省获奖项目总数的41%。
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相关负责人对此表示,上述成绩的取得,与深圳市率先探索适宜的建设及管理模式分不开。“在传统模式难以适应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一体化特点的情况下,深圳市率先探索应用代建制(代建总承包)、EPC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咨询等建设组织模式,解决了碎片式、割裂式的管理问题。同时还制定了EPC工程总承包招标工作指导规则和合同范本,突破了资质限制,支持开发企业作为总承包单位,充分发挥其统筹管理优势,打通建造全过程各环节,并在不少项目中成功应用。”
产业配套日益成熟。目前,深圳市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已覆盖建设、设计、施工、部品部件生产、咨询等各领域,参与企业数量持续增长,开发建设单位由2015年的6家增长到2019年的97家,呈现了爆发性增长的趋势。同时,深圳市还造就了一批龙头企业,孵化培育了13个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24个省级基地及29个市级基地,数量在全国和省内遥遥领先,形成了从行业龙头到成长型企业的多级梯队,呈现出后劲十足的良好势头。
与一些城市不同,深圳市装配式建筑发展一直坚持以市场为主导,这样一来极大促进了企业创新活力的发挥。市政府基本上每年都会率团参与国家住博会、绿博会等重要行业性展会,并支持在深圳举办国际高峰论坛,展示推广本土企业,全力打造装配式建筑“深圳品牌。
人才队伍初具规模。为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政府层面一直在持续开展公益化培训、项目观摩、学习考察、行业交流等能力提升活动,累计参与人数近6万人次,基本实现建设行业各领域的全覆盖。另外深圳还打造了一支由院士、大师领衔的近200人的高水平专家队伍,助力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装配式建筑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深圳还在国内率先创设了装配式建筑专业技术职称,2018年经评审的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占全市工程领域技术职称人员比例达到4%。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深圳目前已建成省内首批7家装配式建筑实训基地,培养出的产业工人在全国、省内装配式建筑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
企业层面,深圳部分龙头企业已形成了内部培训或对外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定期组织员工参加装配式建筑相关培训活动。如万科集团连续多年开展“千亿计划”组织赴日本学习装配式建筑与精细化管理;天健集团与深圳市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成立了“深职院天健建工学院”,大力培养产业工人;鹏城建筑集团通过实施“鲲鹏计划”建立起移动学习平台“鹏城培训学院”,实现线上线下同步教学,也已培训2400余人次。
深圳市建筑产业化协会秘书长付灿华表示,以人才为导向,首创专业人才评价及多层次队伍培养机制是深圳发展装配式建筑的重要经验。通过首创装配式建筑专业技术职称,面向建设、设计、施工、生产等全产业链技术人才,开展员级、助理、中、高和正高级职称评审,既解决了装配式建筑技术人员无职称可评的困境,又增强了行业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研究札记:
因地制宜,探索独具特色的装配式建筑发展模式
近年来,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明确的三大重点推进地区,北京、上海、深圳均依托自身区位优势、产业特点、技术基础,探索出了各自的发展模式,带动和引领了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装配式建筑发展。
不同于其他地方多半以政府为主导,深圳在积极探索中充分汲取了新加坡、香港等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坚持以市场为主导,创新政府服务方式,坚持“两提两减”原则(提高质量、提高效率、减少人工、节能减排),推行“复杂构件工厂化生产,简单构件工业化现浇”,循序渐进、因地制宜,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深圳模式”。
与此同时,作为第/一批国家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深圳也在不断对外输出标准体系、企业品牌等,其中有多项地方性标准内容被国标、省标吸收。一批本土培育的龙头企业也依托在深圳的成功实践,走向全国,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及国际竞争,向全球输出“中国制造”。
“不过,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深圳市的装配式建筑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着企业内生动力不足、技术储备不足、队伍能力不足、成本优势未显现等各种问题。”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高尔剑认为,接下来还需在理念普及、体制机制优化等方面加大力度。
如何着眼高质量发展,在“十四五”期间进一步做好做大做强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这是深圳及全国建筑业界都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我们期待着敢为人先、奋发图强的深圳,接下来在政策创新与机制完善、技术路线与标准提升、产业发展与能力提升等方面,有更多的示范性成果。